更多分类
分享到微信
今年3月,江苏省内首例针对先天性耳聋的基因治疗在南京鼓楼医院开展。接受治疗的是一位不到2岁的小朋友。最近,好消息传来,术后恢复良好,孩子第一次喊出了爸爸妈妈。
术后2个月
2岁患儿喊出了“爸爸妈妈”
孩子父亲介绍,治疗结束后不到一星期,孩子就对声音有了感知。之后,他们就开始慢慢引导孩子说话。术后2个月,孩子学会了喊“爸爸”和“妈妈”。
患儿父亲李先生:
也是在前几天的事情,当时抱着他在路边玩的时候,孩子在那咿咿呀呀,我发出什么声音,他就跟着我学什么声音。后来我想说试一下,我说叫爸爸,然后他非常努力地叫了一句爸爸。激动坏了我当时,一把把他搂过来亲一下,真激动坏了,因为从他出生到现在,这一刻期盼了不知道多久了。
让声音重回孩子世界的,是针对OTOF基因突变开展的基因治疗手术。
医生介绍,该疗法由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东南大学合作研发,通过显微镜联合耳内镜的技术递送基因药物而起效,其原理和以往的助听器、人工耳蜗等助听技术存在本质不同:它不是模拟人耳的工作,而是直接修复耳朵。
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柴人杰:
人工耳蜗它是通过一个仿生学的方法来模仿毛细胞的作用,把听觉产生的声音信号模拟成为电信号,病人要适应这个机器模拟出来的声音,需要经过一个3到5年的语训期。基因治疗是恢复病人的自然听力,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听得见,又能听得清,还能听得懂。
让听障人士“听清”“听懂”
基因治疗研创进行时
医生介绍,目前,该项技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,已有十多例患者接受治疗并恢复了听力,年龄最大的23岁,这为遗传性耳聋治疗的“窗口期”提供了新见解。
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陆玲:
在既往的认知中,我们认为听力障碍越早干预越好,但是似乎我们的临床探索,为我们的认知做了一个新的提升。
目前,已知的致聋基因有200多个,OTOF基因相关治疗的突破只是第一步,后续还将有更多相关研创。
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执行主任钱晓云:
我们还在起步阶段,但是0到1是最艰难的,1到100也许进步速度会远超于0到1的速度。我们希望最终能够产学研相结合,把研究的成果在临床上做一个很好的验证补充,最终还是能够走向产业化的道路,能够让更多的耳聋人群来受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