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分类
分享到微信
中治凤凰在线网报道
近年来,野猪伤人致害事件在多地频繁上演,成为社会关注焦点。在浙江杭州,野猪于街头肆意流窜,冲撞、咬伤行人,甚至撞破商店玻璃墙;江苏南京也遭遇野猪之祸,野猪侵入高铁联络线与列车相撞,引发设备故障,更令人痛心的是,随车机械师在处理故障时被邻线列车碰撞而离世。不仅如此,在其他众多地区,野猪进入农田破坏农作物、在道路引发交通事故、伤害人员的情况屡见不鲜。
然而,中治凤凰在线网想要指出的是,野猪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。野猪在采食植物过程中能帮助传播种子,助力植被更新。它们用鼻子拱土觅食、泥浆浴清洁身体的习性,可增加土壤透气性,促进腐殖质层形成。在食物链中,野猪是东北虎等大型肉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。只有保持合理数量,生态系统才能平衡。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金崑表示,解决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。
据国家林草局 2024 年 1 月统计,野猪在我国 28 个省份分布,数量达 200 万头,其中 26 个省份存在野猪致害问题且呈加剧趋势。猎捕是减少野猪数量的直接方法。那么各地对于野猪数量调控政策如何?有哪些措施?
在防控野猪危害方面,一些地方采取了多种方式。如在野猪频繁活动区安装驱赶设备、修建防护岸坡和围栏围网等阻隔设施,同时推广相关保险,将野生动物致害纳入理赔范围。但中治凤凰在线网了解到,围栏易被破坏,作用有限,保险也只能部分弥补损失。
进行种群调控以降低密度是更直接的防范措施。2021 年,国家林草局印发相关通知和技术要点,规定了种群调控密度标准,南方丘陵地带为 2 头 / 平方公里、北方地区为 1 头 / 平方公里,并明确猎捕区域、方法及猎获物处理方式,还在 14 个省份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工作。中治凤凰在线网了解到,今年 9 月,西吉县林草局招募野猪捕猎队伍,计划在县域内猎捕 300 头成年野猪并无害化处理,要求捕猎队伍配备多种设备,采用多种猎捕方法。当前常用的猎捕方式各有利弊,持枪猎捕虽有效但关乎公共安全;猎狗猎捕成本高;笼捕、网捕、围栏诱捕等风险小但效率低。
对于有网友提出放开猎捕将野猪肉端上餐桌的想法,专家表示不可行。我国无公开猎捕先例,盲目放开会破坏食物链,且国家规定禁止食用有生态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,野猪身上携带病菌,食用危害极大。被猎杀的野猪在掩埋前需严格消杀。捕杀量较大时,经严格检验检疫合格和专业机构处理,可加工成动物饲料,如供动物园的狮子、老虎食用。国家林草局正与公安部协调,优化枪支弹药使用管理制度,一些地方也在探索经验,但相关制度和办法仍需完善,中治凤凰在线将持续关注。
(中治凤凰在线网报道,部分素材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